心理学上有个阿伦森效应,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、奖励、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,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。比如,两家100人规模的公司给员工发奖金,三年预算总额120万。A公司每人每年发4000,B公司第一年2000,第二年4000,第三年6000。很明显,两者虽然总额是一致的,但B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更高。我想应该不会有公司会在预算确定的情况下6000,4000,2000,逐年递减的,这家公司的员工一定怨气连连,就是这个道理。
放在给同事打水的这件事上,如果你的思想觉悟并不能做到坚持这种行为模式,那么同事对你的印象会立刻转坏,甚至比从不打水的人还坏,认为你的过去都是“表演”,还打上不实诚的标签。而如果你能够坚持,时间久了,你不升级一下你的付出,面对同事的“高期待”,打水这件事也会逐渐被当做理所当然。
此外,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“身份的潜规则”,你的行为是自己身份的说明与定位。打水这件事在每个三观不同的人眼里,作用不同。有的人认为你是个热心人,有人认为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,有的人则认为是低人一等的杂活。我个人的做法是,不锦上添花,要雪中送炭。如果是同事生病了、有事不方便等等让我打水,我没二话。但通常情况下,同事比你少条胳膊还是少条腿?一个行为能力正常的人没有理由地经常使唤另一个人,出于什么心态?像题主这样被当成理所当然,你已经被“身份潜规则”了。套用一句俗话,“别人怎么对你,都是你教的。”
有人说,不要把人生看做一种算计。这话太笼统,不是每个场合适用。如果美国南方种植园园主对黑奴说:不要把人生看做一种算计。如果拖欠民工工资的老板对员工说,不要把人生看做一种算计。如果一个明着吃你亏的人对你说:不要把人生看做一种算计。对不起,我不是算计,只是追求一种公平。而把追求公平偷换概念为算计,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绑架。
很多人不是圣人,就像你,我,问要不要给同事打水的题主。我们积极地付出是期待有所回报的,虽然这种回报往往是精神上的:有时候一句谢谢足矣,有时候只为求得自己在别人心里一个好人的标签。但我们很多人会犯的毛病就是“事前任劳任怨,事后拼命抱怨”,这是一种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或者回报与期待南辕北辙(他为什不但不感激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?)的心理落差造成的,抱怨的反效果比没做还要恶劣。
我比较担心的是,很多人被从小教导做个有圣人般道德的人,却没有被教过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有道德(这里不展开了,太长),而没有理由的尊崇是不牢固的。也没有被教导过当我们的道德路遇卑劣,碰撞出自己真正的人性的时候,如何从迷茫中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