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司马懿
链接:点击跳转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无论是从编剧的塑造,还是剧中的表演来看,都是想把张春华和司马懿塑造成一对相濡以沫、不离不弃的情侣的,这就牵扯到如何理解司马懿对曹丕要他纳妾的圣旨前的“表演”的问题。
很多人都有一个恶趣味,就是都喜欢看到自己在意的人为自己而“失控”,比如不顾一切的破口大骂,不顾一切的嚎啕大哭等等,仿佛不这样,就不真心了。
对于日常生活而言,这种情绪失控倒无所谓,但是对于政治人物而言,情绪失控往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,所以政治家的一项基本功就是控制情绪。历史上的成功政治家,比如曹操、刘备和司马懿等,虽然风格不同,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他们很少失控,往往能够善于利用自己感情和情绪,做出对自己政治利益更有利的行为。
曹操的父亲经过陶谦领地的时候被害,曹操是不是伤心?是的,毕竟是父子之情,谁能不伤心。但是这也给了曹操一个很好的由头去征讨徐州,这对曹操又是有利的,于是徐州之役就开始了。关羽被害,荆州被夺,刘备伤心不伤心?伤心。刘备和关羽名为君臣,义同父子,都是早年一起打天下的,如何不伤心?但是荆州对刘备真的重要,并且刘备也有“威武自强,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”的需求,所以伐吴也顺理成章。
后人看历史的时候,往往就容易持有结果决定论,一旦历史人物借用了自己的感情所带来的冲动,并且引导着自己的感情去做对自己事业有利的事情,往往会连历史人物的动机也否定掉,说对方虚情假意,冷血动物,我认为这么看是不对的。
比如剧中的司马懿抗旨这件事情,司马懿是做给春华看的么?是的。但是曹丕把话说到那个份上,司马懿别无选择,只能硬顶。不然的话,那就说明在荣华富贵面前,自己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主,一威胁就就范了。能解这个局的,只有张春华,只有张春华的思想转过弯了,点头了,司马懿才能对内对外都有个交代。
司马懿抗旨的时候说的那些话,是真情实意,也是说给张春华听的。如果分析了这些利害关系,张春华还是不点头,司马懿也无可奈何;如果张春华点头了,那么这个事情就过去了。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这样处理更好呢?像愣头青一样直接情绪失控撕了旨意?还是面露难色,怯生生的求春华答应?这些方法都落了下乘。司马懿的处理方法反而是华山一条路的解决之道。
我就分析的的再细致一点,剧中第一次下旨,司马懿通过休妻来解决;曹丕通过陈群二次下旨,我当时看到这里,会以为司马懿会把决定权推给张春华,让张春华决定;但是剧情发展是张春华先说让司马懿看着办,其实这个时候司马懿面临的局面非常凶险,因为司马懿已经无法把问题再次推向张春华,再次推只能表明是推卸责任,所以司马懿必须自己做决定。而司马懿处理的相当好,一番慷慨激昂的抗旨宣言,大踏步回头辞官,包括张春华点头之后挣扎着拒绝接旨,对外做给陈群和曹丕看,对内也安了张春华之心。作为一个职场剧看,这段戏真的非常精彩。
不要把情绪失控当优点,在任何时刻都能够把握和掌控自己的情绪,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做什么表现什么,才是成熟的人应该有的城府。